登录 新用户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教材与教辅
混凝土科学/普通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十四五”创新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十四五”创新规划教材

混凝土科学/普通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十四五”创新规划教材

  • 定价:¥69.80
  • 建材价:¥55.84
  • 节省:¥13.96


  • 著译者:刘晓 王子明 崔素萍
  • 版次:1-1
  • 出版日期:2024-01
  • 开本:16K
  •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16036426
  • 页数:277

  • 立即购买
  • 收藏
  • 图书评论


  • 其他购买方式:QQ:439029325;电话:010-63567692;电子邮件:439029325@qq.com
  • 内容简介

        本书从混凝土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力求较全面地说明混凝土材料的共性规律、性
    能特点和多组分体系的基本特征。编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课
    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和教学要求,搜集和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等,
    撰写了本书。本书主要汇集、补充了近几年各种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最新资料,注重混凝
    土科学原理和性质试验方法的应用。本书共分12章,主要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入手,详细
    阐述混凝土体系各类型组分的微观宏观和界面结构特点,使学生对材料组成与物质结构
    的内在联系有较系统、深刻的理解。本书混凝土科学原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用大量篇
    幅阐述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其生产应用、新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及变
    化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建立混凝土材料制备—工艺—结构—性能关系
    的整体概念。本书从混凝土质量控制出发,讲述混凝土性能检测方法和质量评价手段,使
    学生熟悉混凝土材料性能特征要求,为混凝土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

    图书目录

    目录
    
    绪论
    
    0.1  混凝土发展历史
    
    0.2  混凝土的特点
    
    0.3  混凝土的分类
    
    0.4  混凝土的应用
    
    0.5  混凝土技术标准简介
    
    1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1.1  水泥
    
    1.2  骨料
    
    1.3  混凝土用水
    
    1.4  化学外加剂
    
    1.5  矿物掺和料
    
    1.6  混凝土增强材料
    
    2  混凝土微观结构
    
    2.1  水泥石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2.2   骨料相的微观结构
    
    2.3  界面过渡区结构
    
    2.4  微观结构测试与表征方法
    
    2.5  混凝土的内外分层结构
    
    2.6  混凝土的宏观堆聚结构
    
    3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3.1  基本原理
    
    3.2  具体要求
    
    3.3  配合比设计步骤
    
    3.4  其他设计方法
    
    3.5  特殊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4  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
    
    4.1  混凝土的生产设备
    
    4.2  混凝土的搅拌与输送
    
    4.3  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
    
    4.4  混凝土的养护与脱模
    
    4.5  混凝土的特殊施工
    
    5  新拌混凝土
    
    5.1  新拌混凝土的定义和意义
    
    5.2  工作性的基本概念
    
    5.3  工作性的评定方法
    
    5.4  影响工作性的主要因素
    
    5.5  改善工作性的措施
    
    5.6  新拌混凝土的可泵性
    
    5.7  新拌混凝土的凝结
    
    5.8  新拌混凝土的其他测试
    
    5.9  新拌混凝土流变学理论及模型
    
    5.10  新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6  硬化混凝土的性能
    
    6.1  混凝土的强度
    
    6.2  混凝土的尺寸稳定性
    
    6.3  混凝土的其他性能
    
    7  混凝土的耐久性
    
    7.1  重要性与影响因素
    
    7.2  孔隙率与渗透性
    
    7.3  混凝土的劣化及劣化模型
    
    7.4  表面磨损
    
    7.5  孔隙中的盐结晶
    
    7.6  冻融破坏与抗冻性
    
    7.7  火灾损伤与耐火性
    
    7.8  硫酸盐侵蚀
    
    7.9  碱-骨料反应
    
    7.10  氯化物侵蚀与钢筋锈蚀
    
    7.11  混凝土的碳化与中性化
    
    8  混凝土的开裂与修复
    
    8.1  混凝土开裂的分类、原因及危害
    
    8.2  混凝土在不同因素下的开裂机理
    
    8.3  混凝土抗开裂与修复材料
    
    8.4  混凝土抗裂设计理论与修复技术
    
    8.5  混凝土水工结构的开裂与修复
    
    8.6  混凝土道路结构的开裂与修复
    
    8.7  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开裂与修复
    
    9  混凝土的分类与应用
    
    9.1  高强混凝土
    
    9.2  自密实混凝土
    
    9.3  轻质混凝土
    
    9.4  大体积混凝土
    
    9.5  碾压混凝土
    
    9.6  喷射混凝土
    
    9.7  透水混凝土概念及应用
    
    9.8  重混凝土
    
    9.9  纤维增强混凝土
    
    9.10  补偿收缩混凝土
    
    9.11  清水混凝土概念及应用
    
    9.12  聚合物混凝土概念及应用
    
    9.13  装饰混凝土
    
    10  混凝土的性能检测方法
    
    10.1  混凝土成熟度的测定方法
    
    10.2  混凝土力学性能测定
    
    10.3  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测定
    
    10.4  混凝土耐久性的测定方法
    
    10.5  混凝土的无损检测
    
    11  混凝土质量控制
    
    11.1  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
    
    11.2  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
    
    11.3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1.4  混凝土的合格控制与生产质量控制评价
    
    11.5  混凝土验收质量要求
    
    12  混凝土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2.1  纳米材料改性混凝土
    
    12.2  废弃混凝土的再生与资源化
    
    12.3  3D打印与智能化混凝土
    
    参考文献
  • 没有相关内容!